陇右自古以来亦有很多廊桥,其结构为无桥墩伸臂木梁桥,它源于鲜卑乞伏氏创制的“飞桥”和鲜卑吐谷浑创制的“河厉”。
先说“飞桥”。《水经注》引“《秦州记》曰:枹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佛于此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陈桥驿:《水经注校释》,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页)“枹罕”即临夏,“义熙”为晋安帝年号,“乞佛”即西秦建立西秦国的鲜卑族乞伏氏。义熙八年(412年),西秦王乞伏炽磐迁都枹罕后的三年间建成飞桥,桥址在今永靖县莲花城北的黄河渡口上。但未载飞桥的形制。
再说“河厉”。《水经注》引:“段国《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百五十步,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也。”(陈桥驿:《水经注校释》,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页)段国,南北朝刘宋人,官拜新亭侯。“河厉”约在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一带的黄河上。一说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河古什群口段。“河厉”虽比“飞桥”晚些年,但却有明确详细的形制记载:在黄河两岸砌石作基阶,各自插入圆木,依次伸向河心,再用大木纵横垫压,使两边俱平,待相距三丈时,搭以大木材,横向铺以桥板,两侧置栏杆,用以防护。河厉长一百五十步,使黄河天堑遂成通途。
隋唐兰州城西有阿干河(其下游明清时称雷坛河),发源于马寒山,蜿蜒北流,汇集羊寨、马坡、铁冶沟、烂泥沟、石佛沟、后五泉驻泉流,水量增大,弯弯曲曲,注入黄河,将兰州川区分割为东西两川。古有渡口,名为西津,是沟通金城(治西固)与榆中(治东岗镇)交通的要津。
古代阿干河水丰沛,东西两川军民商旅往来,都要渡过西津。唐代为沟通东西川交通,在阿干河上建起廊桥,称为握桥,它架木横空,穹窿高起,下无桥墩,上覆屋顶,两侧置栏杆,匠心极巧。
具体做法是:先在阿干河西津两岸,用糯米汁石灰粘接大石条,砌成石坝,中嵌数十根圆木,伸向河心。纵木之上置横木,其上再置纵木前伸,纵横交错,依次共叠压五层,逐层前伸,至相隔一丈许,用木板接通,使桥如飞虹,跨越两岸,有如双手相握,故名握桥。实测握桥净跨度22.5米,长27米,高4.85米,宽4.6米,坡度20度。桥上建廊11间,为卷棚顶,上覆黑琉璃瓦,两旁各设万字不回头雕栏,立柱镶嵌雀替,桥下置桃形垂花柱,借寓此桥寿命长久。两岸各建翼亭,高三丈,为桥的出入口,造型精妙:左右各建四角攒顶亭一座,护侍中间高起的四角歇山顶亭子,连为一体,呈“品”字形布置,上覆黑琉璃瓦,飞檐翘角,高低错落。四角攒顶亭东西各开八角形砖窗,不仅可以采光通风,亦有美化作用。全桥油漆彩绘,富丽堂皇,赏心悦目。既有巧妙的力学应用,又有古建之美,因此桥梁专家茅以升称兰州握桥是“伸臂木梁桥的一个代表”。
游人登木阶上桥,或坐栏杆内长条凳,休憩,或凭栏赏景:可北眺黄河、金城关;南望金天观、龙尾山。因此明清以来将握桥列为兰州八景之一,每逢暮春,阿干河上游马寒山一带冰雪消融,春潮暴涨,奔涌握桥之下,浪涛轰鸣,水沫飞溅,水雾氤氲,握桥恰似一弯彩虹隐现于云奔雾飘的波涛上,形成“浩亹春涨”(清代改为虹桥春涨)景观,并多有诗词吟咏兰州握桥:明万历临巩兵备道荆州俊《浩亹春涨》七律云:“塞外春融消积雪,浩亹千里自横流。浮生叠起新桃浪,拍岸长迷旧杜洲。借势鼋鼍欢得意,相机鸥鹭猛回头。天涯砥柱于何觅,二月狂澜未可游。”浩亹河即大通河,明人将阿干河称为浩亹河,应当是复古或错位的一种说法。诗人称鼋鼍(巨鳖、扬子鳄)借水势而得意,而鸥鹭怕水势而回飞,极写“春涨”之势,kb体育而将握桥比喻为中流砥柱,可谓新意迭出。清狄道贡生魏椿《虹桥春涨·调寄浪淘沙》:“竹箭泛晴波,日暖风和。长虹一道彩云拖,翠槛朱栏真壮丽,四面维罗。春色满黄河,往来人多。桃花浪里起银鼍,廿四轻舟排雁齿,我也常过。”上阕写风和日暖,阿干河水流迅疾如竹箭乱射,握桥如彩云拖住长虹,栏杆红绿相间,好像四面系网,十分壮丽。下阕借桃花汛写“春涨”,三四月山桃盛开,南山冰雪消融形成春汛,奔流而下,鱼鳖兴浪而下,汇入黄河,流过二十四艘舟组成的镇远浮桥。字句铿锵,用极美之事物反衬春涨之暴虐,借以突出握桥排洪之顺畅,从而反映造桥工匠技艺之高超。
由于握桥有坡度,有木台阶,不能行车,枯水期或冬季,则在握桥稍南搭一木桥,供骡马车,甚至汽车通行。1952年,为修建通往七里河、西固的西津东路,拟建钢筋混凝土桥,因受空间限制,只能拆握桥,建新桥,遂将握桥绘图,分段拍照,将其木结构砖瓦编号,存放于中山林兰州忠烈祠。
榆中县兴隆峡河,源于马寒山,集纳原始林区各沟壑泉流,自南朝北,穿越兴隆山与栖云山之间的兴隆峡,滚滚流去,汇入苑川河,再汇入黄河。兴隆峡河汹涌湍激,乾隆年间,靠兴隆山麓有唐公桥,后被山洪冲毁。嘉庆九年(1804年),知县李醇和观察水势,依山砌石,创建桥梁,取“迎拜善士”之意,起名“迎善桥”,又被洪水冲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kb体育甘肃布政使岑春煊拨银一千两,由知县陈昌按照兰州阿干河握桥规制建成,因桥架在兴隆山(一名兴龙山)与栖云山之间,“取两山通气之意义,改名云龙桥”(民国《重修榆中县志》“津梁”)。
此桥为阿干河握桥的缩小版:总长15.5米,宽3米,桥两端各建歇山顶廊亭一座,桥身为卷棚顶廊屋7间,中部5间,两侧各1间。油漆彩画,红柱绿栏,富有活力。桥头悬挂陈昌撰书楹联:“云比泰山多,年年霖雨,苍生岂供仙人怡悦;龙如沧海卧,面面林峦,翠霭都觉有灵往来。”画龙点睛,揭示松杉林耸翠,山岚飘浮,彩虹长卧奔腾碧流之上的美景。198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明洪武年间,在渭源县城南门外渭河南源清源河上建南北向平桥,既能行人,也能过骡马车,但因洪水肆虐,屡毁屡修。1919年,县知事马象乾筹款,召集绅士,选择城门口以南,另筑码头,派徐立朝督工,依照兰州阿干河握桥样式修筑,次年竣工,以复古情怀借用长安灞陵桥命名为渭源灞陵桥,因为渭源、长安皆饮渭河水之缘故。从此以后,百姓不再涉水渡河。握桥全长40米,跨度27.4米,高15.4米,宽4.8米。桥身13间,两侧置栏杆扶手,为无桥墩伸臂木梁拱桥。桥底部以每排10根圆木并列11组,从两岸石堤逐次梯级飞挑。桥上廊顶及桥两端廊亭,皆为卷棚式,上覆灰瓦,浑然一体。但它不施彩绘,不置雀替,比阿干河握桥简约质朴,然而它弯曲有度,长虹卧波,借景两岸君秀峰、七圣岭,显得高低起伏,别具一格。
1934年重修后,乡贤裴建准撰书“灞陵桥”,悬挂桥头。部分政要撰书联匾,悬挂桥内:于右任撰书匾为“大道之行”,楹联为“鸟鼠烟云足画图;灞陵飞雪饶诗思”,诗情画意浓郁。杨虎城撰书楹联:“鸟鼠溯灵源,雪浪银涛,东行汇泾渎黄河,函关紫气;陇秦资利涉,月环虹跨,西望是金城杨柳,玉塞葡萄。”上联写渭河发源于鸟鼠山,东流汇集泾水入于黄河;下联写丝绸之路南线,溯渭水,经灞陵握桥,过金城,出玉门,到新疆,对于灞陵握桥的地位概括精准,并且对仗工稳。廊亭内壁嵌孙科撰书“渭水长虹”刻石,张亨撰文、周均书丹的《重建灞陵桥碑记》等,由于渭源县握桥是现存唯一的无桥墩伸臂木梁拱桥,也是这类桥梁的标本,因此,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享堂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与青海省民和县之间,峭壁刀削,礁石暗藏,大通河奔涌而过,涛声轰鸣,激起雪浪千堆,形成“浩亹雪浪”景观。原有木桥沟通交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碾伯(今青海省海东市)知县吴宝琛在原址建握桥,桥长12丈,高约16丈,仿照无桥墩伸臂木梁桥,上建卷棚式廊顶,东西两端建歇山顶牌坊,中高左右低,东端题额“陇海通逵”,点明此桥沟通甘青交通地位;西端题额“令居古塞”,汉武帝时筑令居塞至酒泉,令居塞在今永登县,说明此桥具有沟通河湟地区与河西走廊的功能。并悬挂楹联:“一湾清水澄明镜;两岸青山架彩虹。”
位于康县平洛镇团庄村壹天门深涧上,明洪武三年(1370年)始建,因被洪水冲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
为木结构悬臂梁式廊桥,桥身长16米,宽3.3米,离深涧水面9米。两岸桥墩由3层并排3根圆木斜插入石墩中,以45度交斜向挑起3层悬臂梁,在第3层悬臂梁上架一层通梁,铺设横枋和木板,成为桥面。在桥面上建廊5间,高3.6米,为双面坡式廊顶。廊桥左右两侧建栏杆,上部精美雀替。廊桥南北两端建硬山顶廊屋。均布灰瓦,雕梁画栋,南门廊悬挂“龙凤桥”木匾。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文县铁楼藏族乡,有大小两座,横跨在白马峪河上,两桥相距30米,均为全木结构悬臂梁式廊桥,均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
大桥桥身系1964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桥身长24.6米,宽3.2米。桥墩由几十根圆木斜插入两岸石墩内,以45度角斜向挑起5层悬臂梁,在第5层悬臂梁上搭建1层通梁,再铺设横枋和木板,成为桥面。桥面长19.8米,离河面9.4米,架设9间廊桥,高2.9米,双面坡屋顶。置扶手栏杆。桥身两端各建硬山顶门廊,北门悬匾,题额“康庄桥”。小桥在大桥东北30米,规模较小,与大桥形制大同小异因北桥墩建在大黑石上,形似黑虎,故名“黑虎桥”。
位于文县石坊乡白水江上,亦称广济桥、阴平桥。明代始建,为通往四川的要津。毁于战火。清雍正七年(1729年),知县葛时政、守备张金榜重建。1956年重建,改名为合作化桥。
此桥为全木结构伸臂梁式廊桥,桥身长60米,宽4.2米,两岸石堤内斜向插入9层圆木,每层并排圆木13-14根,将圆木组合为一个整体,均以45度角斜向逐层向江心挑起,在第9层伸臂梁上铺设通梁,再铺设横枋和木板,形成桥面,离江心13米。上建双坡式廊顶,置栏杆扶手,形成9间廊桥,桥两端建硬山顶门廊,北门廊题额“合作化桥”。
以上廊桥,均建在湍急的江河深涧上,以沟通两岸交通。这是因为古代限于建筑材料和技术水平,难以在激流中建墩搭桥,工匠遂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凿石加固两岸堤坝,斜插圆木,使圆木的长度自下而上逐步递增,形成两个悬臂梁,然后在悬臂上铺板建桥。巧妙地将桥面重力通过悬臂梁层层传递分解,将部分重力消化到石堤中,因此,石堤对伸臂挑梁起承压和翘压的作用。为了遮挡雨雪日晒,桥上建廊。工匠利用其原理,将桥建成拱形,将廊予以美化雅化,雕梁画栋,配以匾额楹联,使之成为精致的飞檐翘角建筑个体,长存史册。近年来,参照阿干河握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先后在兰州水车博览园、五泉山公园西龙口建起握桥,传承廊桥建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