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X24小时服务热线:

020-88888888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常见问题

kb体育【海上记忆】上体“绿瓦大楼”见证一代代矫健身姿

发布时间:2023-08-31点击数:

  kb体育1956年2月末,高等教育部发出更改6个体育学院的名称的通知:原中央体育学院改称北京体育学院;东北体育学院改称沈阳体育学院;中南体育学院改称武汉体育学院;西南体育学院改称成都体育学院;西北体育学院改称西安体育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创建的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华东体育学院,也改称上海体育学院——这所建于1952年的高等院校,由原南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三校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

  在正式更名的同年,这所学校也从当时的圣约翰大学旧址迁到位于杨浦区的新校址。今年,它也迎来新的发展里程碑: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网站2023年1月8日消息,上海市教委拟按程序提请上海市政府向教育部申报kb体育,将上海体育学院更名为上海体育大学。

  如今,走进上海体育学院位于清流环路的校园,一座具有中国古典宫殿式外观的建筑气势夺人。这幢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审美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高4层,东西长93米,分三段,中部为主楼,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屋面,两侧屋面为庑殿顶。纵向三段式构图,底层处理成仿石的基座;二、三层处理成木构柱枋形式;顶部为大屋顶,檐下斗拱仿清式做法。外立面和室内细部装饰如屋脊、仙人走兽、斗拱、雀替、梁枋彩画、门、窗、格扇、栏杆等均仿清官式做法。(《海上华章(近代中国建筑师在上海)》)

  查看这幢建筑的资料可知,它落成于1933年。在中国,庑殿顶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庙才可以使用。何以在当时相对市区而言略显遥远的杨浦地区,会有这样一座气势恢宏的宫廷风格建筑?

  1930年7月,正是当时上海特别市政府推出“大上海计划”一周年。年仅31岁的建筑师董大酉得到一个重要的任命——担任上海市中心区域建筑委员会顾问兼建筑办事处主任建筑师。

  董大酉出生于杭州,1921年从北京清华毕业后,作为庚款留美学生,于1922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筑科学习,1927年在纽约墨菲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受到当时正在南京规划并采用中国传统大屋顶设计政府办公建筑的墨菲的影响。1928年,董大酉回到中国,在庄俊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29年与美国同学飞力拍斯合办(上海)苏生洋行,1930年8月自办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

  为了不让“上海全局尽入国际掌握”,上海特别市政府推出的“大上海计划”,旨在打破当时上海公共租界与上海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计划以江湾为市中心区,建设道路、市政府大楼和其他公共设施,建造一个国人的“新上海”,由此带动上海城市结构和空间的重组。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早启动的代表性建筑,即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大楼。为了该项目,1929年成立筹建委员会,向国内外公开征集方案,1930年董大酉上任后,参考获奖方案主持设计。

  设计任务书明确规定,建筑形态外中内西,要不失为当时的新中国建筑物之代表。同时受过中西建筑学教育的董大酉采用了中国传统屋顶作为外观的设计元素,建筑本身则是全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建筑,内部电梯、卫生与消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对于“大上海计划”中由董大酉主持设计的一系列建筑,梁思成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评论道:这些建筑“能呈现雄伟之气概”。

  1932年1月,就在工程即将竣工之时,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进攻上海,江湾地区处于战争区域,大楼工程被迫停工。1932年7月重新开工,终于在1933年10月正式落成。落成当天,飞机从上空飞过祝贺,大楼前中外嘉宾云集。1935年4月,在政界人物和社会名流的见证下,114人在此参加集体婚礼。报名人中有公务员、教师、教授、银行职员、电影演员等。这样的集体婚礼形式新颖别致,新人们沿着长长的楼梯分列两边集体拍照的影像登上报端。

  此时,按照“大上海计划”,已经完成的道路与公共设施,除了旧市府大楼,还有京沪京杭两路管理局大楼、旧上海市图书馆、旧上海市医院、旧上海市体育场、旧上海市博物馆、旧上海市卫生试验所、上海航空陈列馆等项目。然而,仅隔数年,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上海沦陷之后,日军将市政府大楼部分拆除,带回日本装饰他们的建筑和塔,以此庆贺“胜利”。精心建造的飞檐斗拱、雕梁彩绘,都被迫见证一段屈辱历史。

  上海解放前夕,董大酉的儿子来到曾凝聚一代建设者心血的“大上海计划”核心、后来一度沦为日军弹药仓库的江湾体育场,心痛地看见它饱经沧桑,“先后被日寇践踏和军队存放的军火炸损,至解放前已是芦苇荒草遍地,青蛙、螃蟹横行了”。同为“大上海计划”的地标,旧市政府大楼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

  1952年,时年60岁的著名体育教育家吴蕴瑞接到来自中央的任命:新中国的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华东体育学院将在上海组建,请他牵头负责筹备工作。当年11月,学校成立,吴蕴瑞被任命为院长。这就是后来的上海体育学院。

  吴蕴瑞1892年出生于江苏一个私塾老师之家,家族中的男孩都被寄予读书科举的厚望。不过,恰逢时代更迭之际,吴蕴瑞受就读的江苏师范学堂体育活动较多的新风影响,爱上了体育,1918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1925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体育。吴蕴瑞曾说:“体育主旨不在于练成粗腕壮腿,重在团体道德的培养,吾们在今日提倡体育,不仅在操练个人的身体,更要借此养成团体合作精神,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培养人为目的。”1930年,吴蕴瑞的体育理论专著《运动学》出版,此后他先后撰写了《田径运动》《体育建筑与设备》《体育教学法》等体育学科著作,被誉为“体育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1956年,由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亲自选址,上海体育学院迁至今杨浦区。虽然旧上海市政府大楼曾被寄予无限雄心,但此刻只是矗立在荒地里的一幢稍显突兀的建筑,周边只有几栋小屋。在吴蕴瑞院长的带领下,老师学生们纷纷拿起铲子,清理校舍,开荒拓土,平整操场,在大楼四周种下一排排松柏。老师们至今记得:“吴蕴瑞院长同绿化工人们商量,建荷花池,造六角亭,在绿瓦大楼前,用小冬青栽培成‘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字样。他常说,校园环境整洁、优雅,学生才能有好心情去读书、训练。”

  学生们后来回忆:吴蕴瑞任上海体院院长期间,通常一早就来到操场,察看学生锻炼情况,有时还和学生一起跑步。那时,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不宽裕,往往光着膀子锻炼,见院长来了觉得不礼貌,有的便忙着去穿运动衫。此时,吴蕴瑞总是笑着说:“继续跑!继续跑!”甚至也加入其中“赤膊上阵”。

  在年轻一代学子奔向未来的脚步声中,旧上海市政府大楼也以新名字——“绿瓦大楼”为人所熟悉。70年来,源源不断的师生、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曾进出这栋大楼,也赋予了这幢建筑新的生命和活力。198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把绿瓦大楼登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入选上海市首批优秀历史建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20-88888888

微信咨询
kb体育·(中国)网页版官方登录
返回顶部